2012年第1期(总第91期)

2012年4月25日出版

媒体扫描

安徽组合竞选试验

(1)

改革方法论

(1)

温总理总结农业农村发展这十年

(3)

解决社工人才发展重大问题

(7)

超万人竞考选调生笔试题目乡土味浓

(8)

8大民生难题有了解决方案

(10)

怎样解决农村的“拳头”选举问题

(11)

破产是个好东西?

(12)

对离退休人员开“死没死证明”难道真的错了?

(13)

杜甫很忙,文化很闲

(14)

主      编:宋兆凯                  副主编:张广越   杨培颖

编辑部主任刘淑珍                  编辑部主任:万悦娴

刊 名 题 字:商宗岳                  责任编辑:万悦娴

编辑部地址:沧州市浮阳南大道31号   邮政编码: 061000

编辑部电话:0317-2079262            传  真:  0317-2079191

电子邮箱:  czstsg@163.com          网    址: www.czlib.com.cn

 



安徽组合竞选试验

安徽社会学者辛秋水推行的组合竞选试验,自1989年开始,覆盖安徽东南西北四个地市所辖四县,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组合竞选的样板。由于选举程序设计合理公正,从而治疗了村民的政治冷感症,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来参选。辛秋水认为,单靠政府是管不好村的事情的,现在到处发生村民上访、冲突,说明政治改革最需要在基层铺开,村委会民主选举需要好的制度设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胜泉认为,组合竞选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民主政治要想在中国乡村建立牢固基础并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于民主政治体制要与中国国情和当前中国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组合竞选是一个良好的尝试。

跑路风潮向钢贸领域蔓延

跑路现象从温州地域性集中爆发开始向单一行业蔓延。江苏无锡一家钢材贸易市场老板李国清因企业资金链断裂春节前合家潜逃,留下高达10亿元的债务。钢贸企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些银行的贷款和承兑汇票业务大户,这种企业一旦出现状况,必然加剧银行的整体授信风险。目前,上海的一些银行已经拿出一些对钢贸类贷款进行风险防控的对策。长三角的钢企老板们跑路,再次为民间借贷敲响了警钟。

山西煤改变形记

山西煤改将满3年,而记者看到的却是:大量重组煤矿改扩建迟滞;很多整合矿3年里未动过一锹土;一些煤矿尚未申请和批准开工改造,已经有整合主体将持有的煤矿洽谈再转让。目前,山西持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390多座,持证改造矿近130座,仅占山西煤改后剩余1053座煤矿的一半。设在山西煤炭工业厅规划发展处的煤改领导办公室对煤改话题的回答通常是“煤矿重组已基本结束,但还有后期工作要做”。但煤改的“后期”会在什么时候、如何结束,殊难预料。

改革方法论

《21世纪经济报道》两会期间推出改革方法论专题报道,就改革的话题采访两会的代表、专家和委员。今年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改革的话题引发舆论的关注,而这一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成为焦点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共提到70次改革。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新华社在两会前夕也发表评论,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很多硬骨头。人们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集中智慧,凝聚共识,为深化改革开放再蓄力

改革的下一站

2012年,中国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经济社会结构失衡,上升通道堵塞,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民,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下一步到底走向何处,网易在两会期间推出了“改革的下一站”特别策划,试图分析农民、学生、中产、富人社会四大群体的集中焦虑,探寻解决之道。这些话题有:“农民手中的地值不值钱”、“中产会不会沦为新穷人”、“富人还会不会留在国内”、“上大学到底还有用没用”等热点话题的讨论和分析,专家给出解决之道。

中国微政治

新华网在两会期间推出“2012全国两会”专题。其中“微政务”栏目成为两会报道的亮点,其下,分设“微现场、微建言、微观察、微心愿、微连线、微地图”等版块。“微政务”成为两会期间公众参与的最大平台,通过微博网民可以收听两会的最新动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想。微博作为自媒体,短小精悍,易于传播,使民众表达其利益诉求的公用平台。目前,政务微博正日益成为官民互动的网络平台。期望政务微博能够理顺民众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

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时代落幕

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5%,这是为了实现更长时期、更好质量发展。无视潜在增长率、一味推高经济增速,将导致通胀和房地产风险加剧。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避免出现这种危险的重要一步。《日本经济新闻》3月6日)

中国给各国央行上了一课

人们普遍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这些担心过了头,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完全是两码事。针对通货膨胀进行的一场成功战役是中国战术手段和战略目标相互作用的重要例证,这是外部世界应该学习的一课。

英国《金融时报》3月6日)

“新工荒”调查报告

新华社记者对中南、西南、华东、东北、华北和西北6大区域农民工就业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在流向上,农民工已由“单向输出”转变为“多向流动”;在范围上,招工难正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蔓延;在持续性上,区域性、结构性工荒已经常态化。值得关注的是“新工荒”背后所暴露出的矛盾:企业利润无法满足农民工刚性增长的工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新二元”结构阻碍农民工“融城”梦想实现之间的矛盾。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中西部民工回流产生叠加效应也加剧了工荒感。

(新华每日电讯2月8日)


温总理总结农业农村发展这十年

每年的年底,中央都会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和重大措施、会后发出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2011年12月27日,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着重总结了这十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基本成就和主要经验,并就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五大要求。

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三个重大问题

在这篇讲话中,温总理用主要篇幅着重分析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三个重大问题: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抓住其中的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二是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四是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温总理提出要把握好三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第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第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需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关于新农村建设。温总理特别强调,城镇化不可能取代新农村建设,城镇与农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差别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消除。不能把城镇建设的做法简单地套用到农村建设中去,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农村建设还是应该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为此,持之以恒把农村的事情办好,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三是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

关于城镇化。在这个问题上,温总理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把促进人口城镇化作为重要任务。二是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三是妥善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温总理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应当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他们自主流转或处置这些权利。而关于征地制度改革。温总理强调,其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目前,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已提上日程,本届政府要出台这项改革的相应法规。(2月3日至4日,温家宝到广东省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专门讲到,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乱占农民耕地,而农民有意见,甚至由此引发群体性事件。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作为农民的财产,这个权利没有得到应有保障。温家宝说,土地既是农民的财产,又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农民没有土地就如同工厂没有机器……我今天在耕地上是一寸都不放,一口都不松,可以说寸步不让。)

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这篇讲话的最后,温总理对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提出五大要求:

一是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

二是始终尊重农民意愿。要切实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克服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不要擅自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即使是为农民办好事,也要允许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农民的分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各个地方、各家各户之间情况差别越来越大,不同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样。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2月3日至4日,温家宝在广东时再次强调,村民自治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是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也是农村管理的重要形式。我们一定要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利,坚定不移地做好村民自治和村委会村民直选。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做好村委会直选,最基本的是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制度,同时要有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程序。因为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群众是有眼光、有识别能力的。群众不仅会听你怎么说,而且会看你怎么做。我们反对利用贿选、家族势力操纵等不正当手段破坏和干扰选举,对这种行为应该依法依纪处理。温家宝还讲到,村里的事务要坚持由村民作主,一切相信农民,一切依靠农民,依靠村民自治搞好农村社会管理,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农民作主流于形式。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有的乡村干部一开始说老百姓都是同意的,但后来闹起事来发现老百姓并没有同意。因此,农村办事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要由农民作主。这是大道理,要管一切小道理。)

三是始终维护农民权益。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不仅在于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而且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不仅在于让农民按自己的意愿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而且要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当前,一些地方强行征收农村土地、强制流转承包地等做法,严重侵害了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必须坚决予以制止。我们不仅要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实惠,更要考虑长远,注重从根本上为农民谋福利。

四是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农村改革走到今天,确实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讲究程序,但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创造始终是改革的力量源泉。改革能够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靠的是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今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仍然离不开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农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保持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活力。

五是始终按政策和法律办事。

(摘自《领导决策》3月)


解决社工人才发展重大问题

中组部、中央政法委等下发社会工

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日前,中组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下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面向群众、服务基层。将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同时,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二是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着力推进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以培养高层次社会工作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及教育与研究人才为引领,优先开发为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先解决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重点领域向一般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受益对象由特定人群向普通大众拓展,统筹推进各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完善结构、强化能力。适应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广大基层、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流动,不断完善各领域、各层

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坚持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价值伦理以及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职业技能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四是党政主导、社会运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在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职责:同时,加强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建设,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工作行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工作服

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党政主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格局。

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50万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万人,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民政部门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职能: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将吸纳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评估公益类社会组织的重要指标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条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招录、招聘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和选拔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重把政治素质好、熟悉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地方基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搞自《组织人事报》4.10)


超万人竞考选调生 

笔试题目乡土味浓

4月7日,湖南省2012年选调生考试笔试在湖南农业大学开考,11522名考生竞逐500个选调生名额,考录比例达到23:1。据了解,农村“草根客运”、城乡公交一体化、“金砖四国峰会”等热点话题进入今年选调生考试试题。

省外高校考生近四分之一

公考“练兵”者不在少数

“试一试,这(考选调生)并不是我惟一的选择。”不少考生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想法,“管他结果怎么样,试试就好。”

这样的心态或许与今年不一样的报考特点密切相关。据统计,与去年相比,今年选调生计划招录名额从994人减少到500人,报名条件也更高,均要求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且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被评为校、院(系)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与此同时,在报考的15926人中,经资格审查合格参加笔试的考生有11522人。其中女生6795人,占59%;少数民族学生1759人,占15.3%;研究生学历20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1人),占18.2%;省外高校的考生2826人,占24.5%。

在记者调查中,不少考生都把这次考试当成了公务员考试的“练兵”。“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基层实践中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考生林同学表示,虽然自己将选调生作为自己的首选,但也有“把选调生考试当做是即将到来的全省公务员考试的一次演练。”

“政务微博”入行测

申论考试重农村口味

根据计划,选拔对象需通过推荐、录用考试、体检、考察、公示等5个环节后,才能正式确定为选调生。今年的选调生将安排到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确有空余行政编制的乡镇(街道)工作,试用期为1年。新录用的选调生须在基层服务满2年以上,2年内不得被上级机关选调或抽调帮助工作。

“服务基层”的特性既注定了被录取选调生的工作去向,也在笔试考题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有考生告诉记者,申论考试试题围绕“农村道路安全建设”开展讨论,最能体现选调生考试的乡土味。在给定的10个材料中,涉及到兰州一起严重农村交通安全事故、农村“草根班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城市超载超限车辆转战农村、农用车载客和农村道路建设标准低、易损难修等问题,据此,要求考生总结农村道路安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两个城市改革的先进经验,“假设你是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针对现状及对策撰写调研报告(提纲),以及围绕“农村公路是一条事关社会和谐、群众幸福之路”写一篇文章等。

此外,与时事联系紧密也是选调生考试的“规定动作”。“政务微博”、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对接、金砖国家第四次峰会等热点问题,在行政能力测试的考试中也得以体现。 (摘自《组织人事报》)


8大民生难题有了解决方案

◎课题背景:经历了几年高速发展,今年中国在放慢增长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积累性问题、瓶颈性问题,无法回避又必须紧迫解决。放眼全球,欧债危机山重水复,后果正由经济金融向社会政治领域传导。对于中国和中国政府而言,2012年将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年,本届政府最后一年,迎来繁重而艰难的大考

◎关键词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核心数据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这是中国的GDP增长率8年来首次低于8%。    

媒体最新民调显示,房价、物价、收入分配和社保改革、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食品安全、校车安全、社会道德风气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等八大民生热点最受关注。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面民意关切,对八大民生热点一一回应

楼市调控向何处去

【民意期待】面对2012年复杂的经济形势,人们关心楼市政策是否改变或如何微调。此外,公众对保障房公平合理分配关注度也很高,盘古、百度综合搜索近260万个词条。

【报告回应】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

收入分配“调高”“提底”“扩中”,社会保障“扩面”“提标”

【民意期待】人民网的两会调查显示,社会保障的关注度已连续第三年位居榜首。当前,如何深化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如何进一步消除社保“盲点”,提升保障水平?如何加快城乡社保一体化进程?

【报告回应】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

将控制食品价格作为重中之重

【民意期待】2012年物价调控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各界最关注的是,在欧债危机前景不明、国内经济力促转型的情况下,CPI涨幅控制目标将定在多少?“稳增长”与“控物价”如何保持平衡?怎样既推动水、电、油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又防止推高物价总水平?

【报告回应】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

PM2.5监测2015年全覆盖

【民意期待】公众期待在空气监测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显著改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

【报告回应】“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到2015年将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广东省珠三角8日正式公布PM2.5监测数据,这是中国实行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首个按照新标准公布监测数据并评价空气质量的城市群。

解决“老三难”有了“硬指标”“硬杠杠”

【民意期待】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年年被关注,年年又有新焦点。教育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考难”、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等问题能否解决?新医改、就业如何攻坚破难?

【报告回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很快就会出台。此前,山东省已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

食品安全部署直中要害

【民意期待】2011年,有关部门“重典”惩治食品安全问题,但问题仍时有发生,不断挑战公众心理承受力。如何不再让人“食”之难安?

【报告回应】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校车安全首入报告强调避免短期行为

【民意期待】去年发生的几起重大校车事故,刺痛了全社会神经。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校车安全”成为一大焦点,并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公众期待的是:校车安全能否被写进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如何避免“校车安全”成为短期“政绩工程”?如何探索建立校车投入和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报告回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

推进道德诚信建设构建社会征信系统

【民意期待】类似小悦悦等一系列焦点事件,不断挑战公序良俗,拷问社会良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推动学雷锋常态化。

【报告回应】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偕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摘自《领导决策》)


怎样解决农村的“拳头”选举问题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目标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处于最基层的村干部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一些地方在农村基层换届选举中,存在违反规定,不正当竞争,贿选或以暴力相威胁,“拳头”选举现象严重。

    2月11日,备受舆论关注的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村民选举落下帷幕。在经历诸多曲折之后,乌坎村迎来以秘密投票箱、无记名投票等自创新的选举方式,也开启了中国农村村民自主选举的新篇章。

《中国青年报》对此刊文评论中国人配得起搞民主,当下应在候选人产生机制和选举动员模式上求改进。不少网友把乌坎与当年率先包产到户的小岗村相提并论,一以贯之的,是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权。网友诚挚希望:建个好体制,尊重民权民意,选出好人为百姓做事,填平民众心中的“沟壑”,铺设长治久安的“绿道”。

《华商报》发表文章说,选举是民主价值的核心,用细致入微的程序保障选举的公平公开公正,就是捍卫这个国家的民主尊严。以乌坎的“秘密写票箱”为例,看起来简陋粗糙、毫不起眼,但看得见的狭小封闭空间却能够把选民可能受到的外界干扰降到最小,在完全无记名的前提下真正体现选民的真实意愿。

《南方周末》刊文说,程序上有意或无意的粗疏,足以使民主权利成为悬在半空的果子。看得着,却难以够着。从选民登记到选举委员会组成,从候选人提名到投票形式,从公开唱票到对当选者的依法罢免,任何一个环节缺乏足够的细节支撑,村民直选就有失败之虞。在农村推行民主,只要有诚意,只要有制度设计的智慧,用铁的程序挡住各种干扰、操纵与扭曲,村民自治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月3日至4日温家宝考察广东基层时,江高镇大田村谢永科反映说,有的地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一些比较大的家族,还有“拳头比较硬”的人对村民选举有影响,不能把真正优秀的村民选进班子。温家宝对此说:“我们反对利用贿选、家族势力操纵等不正当手段破坏和干扰选举,对这种行为应该依法依纪处理”。温家宝说,村民自治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是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也是农村管理的重要形式。我们一定要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利,坚定不移地做好村民自治和村委会村民直选。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做好村委会直选,最基本的是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制度,同时要有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程序。因为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

异地高考破冰还需破除垄断

异地高考两会期间成各方关注热点。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时表示,异地高考的问题现在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了,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进一步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两会刚刚开始,此番表态引起巨大反响。此前,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出台政策,明确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全国异地高考破冰在即已无疑问,但门槛如何设置、如何兼顾本地户籍考生的正当权益、实施的时间等三大焦点问题仍需要明晰的答案。

其实,这不是袁贵仁第一次表态。2011年全国两会上,袁贵仁就明确表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中、高考问题“很快会有一个方案”。但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出台,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并不赞成。北京、上海的政策难以出台,是因为怕损害到原户籍居民的利益。这当然是一种地方垄断行为。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对造成暂住人口学习、工作、生活不便的有关政策措施要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该修改的认真修改,该废止的坚决废止。


破产是个好东西?

破产,充其量是对资产和负债,在股权人、债权人、债务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一次重新分配。   

最近中国多个地方出现企业因在民间借贷中借入大量高额贷款不能偿还,而出现了老板藏匿或出走的跑跑门事件。相应政府机构在高度关注经济的同时,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对此类企业的扶持救助措施,目的主要在于稳定当地经济,同时避免欠债企业破产。

破产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营不下去了,但其实还集聚了很多对社会有价值的资源。企业破产固然不光彩,难道苟延残喘,终日亏损地维持就更好吗?破产企业的员工下岗分流的确痛苦,但在半死不活的企业身上牵系一生,也未必就是他们价值的重大体现。

所以,维持经营不善的企业,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破产,充其量是对资产和负债,在股权人、债权人、债务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一次重新分配。当然,在理清这些大的财务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个原则。

首先,无论清盘还是重组,都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原则。各利益相关人只有在其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破产法规定的框架里进行合理地协商和讨价还价,才能保证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能吸引出价最高的买主,为现有债权人和股东谋得最大权益。同时,在破产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各方面利益相关人受到法律同样的保护。要避免公司高管或大股东通过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利用信息不对称,达到假破产,真逃债这样让其他利益相关人为自己的贪婪或经营失误买单的目的。

其次,在破产过程中要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和保障国家的利益。在西方的破产法律里,债务人在清偿其其他债务之前,必须先保证支付其员工合理金额的遣散和安置费用,同时保证那些和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应收帐款的支付。同时,企业在清偿债权人和成功完成重组之前,也必须补交其所欠的各种应缴税费。只有保证这些得到保障,才能防止企业为逃避债务和社会责任而申请破产。

最后,行政机关应尽力保障法律得以严格地遵守和实施,但应该避免直接干预破产谈判过程和结果。破产过程本身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让市场决定哪些企业可以存活而另外一些不行,哪些资产还有再利用的价值而其他则没有。如果政府机关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保障当地就业等短期利益考虑,强制主导某些破产结果的话,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被进一步的恶化。结果可能是经历了一次破产的企业,很可能很快又会陷入困境,需要经历又一次破产才能重组或解困。前一段时间,欧美各国对某些金融机构的救助,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政府职能在救助受困企业中的局限性。

破产是重要的价格信号。只有允许破产,资本市场才有可能区分风险高的和风险低的企业,才有可能对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企业给予不同的信用评价,不同的贷款标准,和不同的利息水平。只有允许破产,企业才会更关注自己经营决策中的风险。只有允许破产,公司股东和债权人才有激励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治理。只有破产,才能淘汰那些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和商业模式,才有可能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

由此可见,在中国经历了多年不公正的待遇之后,破产这一概念应该得到政界、商界和学界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破产之于企业,有点像死亡之于人生,不同之处在于破产企业仍能不时上演凤凰涅磐。譬如苹果公司就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由此可见,破产并非洪水猛兽,有的时候也可能成为改变历史的催化剂。套用一句最近非常流行的乔布斯的老话: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对离退休人员开死没死证明难道真的错了?

3月21日,网友社保敛财在天涯社区发帖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规定退休老人须花5元买‘死没死证明,并到场证明自己没死才能继续领退休金,否则就认定死亡。

笔者浏览跟贴,发现只有少数网友对此持理性、理解和建设性批评的态度。而更多网友对此则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态度,有的说这是想着法子虐待老年人,有的甚至批评菏泽市牡丹区社保经办人员是变相抢夺老人钱财的豺狼

笔者在人社部门工作多年,知道有不少离退休人员的子女在其父母逝世后隐瞒不报的现象。如岳阳市社保处2011年对6万多名离退休人员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查出退休死亡未报、迟报、漏报62人。随着“银色浪潮”来临、老龄化危机加剧,“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导致社保金入不敷出的情况将越来越严峻。这个问题如不处理,国家有限的社保金怎能支撑下去?若社保金崩了盘,那么接下来这代人的退休养老权益如何保障?

实质上,对离退休人员进行生存状况认证,不单是认证老人死没死,反过来看也是对老人还活着、还健在的证明。一些网络媒体用死亡证明等带恐怖色彩的词汇描述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认证工作,无非是想以负面渲染方式吸引公众眼球,从而达到提高网站点击率的目的。

由此观之,对离退休人员进行生存状况认证,在现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尽管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只不过社保经办机构的具体操作做方法应当设法予以改进:离退休老人能否不去市县等远处按上自己的手印?社保经办人员能否考虑尽量用视频验证等高科技手段减少异地居住的离退休老人的麻烦?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能否上门入户提供服务?能否与当地街道社区乡村联合开展经常性服务,以更温馨的方式获取退休老人生存状况的确切信息?

当然,如果收费情况属实,那是绝对要不得的。对离退休人员实施生存状况论证应属公共服务项目,理由财政买单,而对群众免费。

(摘自《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

杜甫很忙,文化很闲

网络文化永远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最近的网络红人竟是生于千年前的“诗圣”杜甫!

一幅由蒋兆和创作、用于高中语文课本插图的杜甫像,被涂鸦成各种现代角色:或身骑白马游荡,或手执钢枪混战cs,或开着哈雷威武四方,或大摇蒲扇卖瓜……这一组照片现身微博之后,被大肆转发,并被赋予更多角色:从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到网游主人公、听ipod的潮人,应有尽有。

  在1300年之后,杜甫意外变得“很忙”,这正是当今文化很闲的折射。首先,杜甫的插画对于上过语文课的几代人而言,是很多人的学生时代的记忆,随手在语文课本上的写写画画也是曾经枯燥课堂的一种常见举动。“杜甫很忙”的红火,正是成人世界对青春叛逆的一场集体缅怀。尽管杜甫诗歌等经典文学作品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常年应试教育的高压,使得学生在接受之时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随手涂鸦缓解了应试教育的枯燥学习,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抵触情绪,是对被束缚的创造力的发泄。因此,应该有更好的途径去发掘、释放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其无穷的创意以正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次,学生涂鸦杜甫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并被以更丰富的形象延续,是当代大众娱乐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一种消解。对于原本应该被尊重、被严肃对待的传统经典,赋予各种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表达了“穿越”主题的大众文化,也延续了网络狂欢时代的“恶搞”之风。在严肃经典与娱乐的极度反差中,取得诙谐的喜剧效果。应该说,这种“恶搞”是具有一定创意的,抓住了大众文化的时代趣味,也表达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里的“自嘲”精神,这是超越单调的日常生活,对想象力的一种发挥。平面化的、常见的流行文化符号消解了杜甫代表的民族经典文化的深度,并通过网络将此事件快速扩散,瞬间爆发热度,这正是大众文化具有的快速、娱乐、平面化特征。

  “杜甫很忙”这一网络恶搞事件,也反映了在大众娱乐狂欢的时代,文化深度意义在逐渐消失,经典文化的势力范围逐渐被缩小,新奇、刺激、有趣、浅显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深刻、隽永等则成了呆板、乏味、冗长的代名词。当时代的文化被迅速更新换代,当经典不再以经典的面貌出现,而只存在于对转瞬即逝的热点追逐中时,又不得不让人焦虑:这个时代的文化是否是苍白甚至是空白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文化很闲,所以才会出现“杜甫很忙”的现象。对此,我的看法是,恶搞可以,但不能拒绝去了解杜甫,也不能够去抛弃作为传统文化涵义上的杜甫。如果“杜甫”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符号,失去了,或者说被遗忘了作为经典的意义,那也无法产生涂鸦后强烈的反差效果,诙谐娱乐也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经典文化的尊重、学习、传承,是长期的事,恶搞只是偶尔为之的事件。

  对“杜甫”的系列恶搞行为,也有不少抵制声音。河南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喊停说:“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绝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对此,倒可不必太惊慌。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分量的代表人物,绝不会因为几幅被涂鸦的肖像而被人贬低了其文学成就,也不会因此就被人们遗忘、曲解。杜甫若活在今日,从其诗歌里的自嘲色彩来看,老先生对“被忙”一事也不过是莞尔一笑。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也不乏对经典名作的再造而变成具有现代特色的艺术品。达·芬奇著名的《蒙娜丽莎》就被西方的艺术家改造成各种揉入时代生活因素的版本。而著名的艺术流派——波普艺术在其自成风格的过程里,就是从对经典、对人物的再造开始的。一方面,我们要尊重、继承传统经典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时代风貌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反映当下的流行文化特质。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对杜甫最尊重的纪念形式,不是恶搞或者抵制恶搞,而是去重温他那些关心百姓的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老先生一生漂泊,忧国忧民,他所操心的那些民生问题,他所深刻思索过的社会问题,1300年过去了,今天改善了多少?再读这些诗歌时,希望我们不会脸红。     (摘自《人民政协报》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