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沧州市委宣传部启动“书香沧州”全民阅读活动

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增强沧州文化软实力,培育全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风尚,沧州市委宣传部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新时代、新阅读、新沧州”为主题的“书香沧州”全民阅读活动。


旨在通过“书香沧州”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阅读氛围更加浓厚,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显著提升,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阅读推广人队伍更加壮大,各类阅读推广机构不断涌现,全民阅读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不断形成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群众、兼顾重点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推动人民群众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提升沧州的软实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重点任务

(一)丰富活动内容

1.组织开展年度狮城读书月活动

   一是开展“与经典同行”主题图书荐读活动。每年在市区集中开展读书月活动,读书月期间,各级图书馆设立推荐图书专架,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并围绕推荐图书举办多种形式的全民阅读活动。同时向读者推荐电子图书和相关数字资源,结合“扫码看书 全城共读”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广数字阅读。

二是持续开展“品读《诗经》 共享诗情”中华优秀百部经典阅读推广系列活动。由中图学会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办,沧州市图书馆学会、沧州市图书馆承办,以“品读《诗经》、共享诗情”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优秀百部经典之《诗经》阅读推广系列活动。

三是举办“书香中国·百城阅读嘉年华·沧州少儿阅读节”活动。每年读书月期间与中国少年儿童阅读推广联盟联合举办“书香中国·百城阅读嘉年华·沧州少儿阅读节”活动,重点关注以青少年阅读撬动家庭单元的大众阅读,让市民感受阅读之美、体验阅读之乐、收获阅读之益。

2.利用节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一是开展“书香沧州·匠心赞颂”全市职工网上诵读活动。在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组织全市职工广泛开展网上诵读活动,号召全市职工表达对劳模工匠的致敬和祝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用最美真挚的声音连接你我,诵读出新时代最美的赞歌。

二是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通过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发挥读书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

三是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活动。活动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3.广泛开展主题读书活动

一是开展“新时代 新思想”读书知识大赛。通过开展主题演讲、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经层层选拔后,在每年“十一”前后组织开展“新时代 新思想”读书知识大赛。

二是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读书征文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开展系列读书征文活动,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三是开展“小康梦 幸福梦”读书演讲大赛。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起全市人民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围绕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这一重大主题,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通过比赛凝聚人心和共识,锤炼党性和作风。


(二)强化阵地建设

1.夯实主阵地。

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全民阅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常年开展主题读书、荐书送书和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推进沧州“图书馆之城”项目实施,以沧州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城市分馆、城市书吧、知识驿站、阅读微空间、流动服务车为延伸平台,打造15分钟城市阅读服务圈,推广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阅读,助力“书香沧州”建设。鼓励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性阅读活动。

2.畅通主渠道。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特别是农村和社区网点建设,支持实体书店、书报亭、高校书店等各类阅读设施的发展,发挥其促进全民阅读的公益功能。通过开展“惠民书市”、“阅海书情”、“狮城品悦”等方法途径,保障优秀图书的推荐和供应。

3.用活新载体。

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讲坛、讲堂等载体推广阅读。以“沧图讲座”为平台,以“名家讲经典”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举办高水平的讲座,引领广大市民品读经典,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沧州国学大讲堂、风雅颂讲堂等现有载体组织专家、学者对沧州文化进一步进行打捞、梳理和解读,擦亮沧州文化名片,推动“书香沧州”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三)延伸活动触角

1.“书香沧州”进农村:充分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结合“三下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活动,举办优秀图书展和送书下乡等系列活动。聘请乡贤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家教家风家训等主题阅读活动,助推乡村战备实施。

2.“书香沧州”进社区:在社区、广场举办阅读宣传文化长廊,开展荐书送书活动,倡导市民读好书,营造学习氛围;开展“书香飘邻里,共建平安和谐社区”、“文化进社区·阅读伴我行”—文化惠民汇演活动。

3.“书香沧州”进家庭:在辖区公共图书馆设置“家庭书架”,举办儿童读书会和家庭藏书优秀作品展;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国际家庭日”亲子阅读与书香之家评选活动;打造以“书香家庭”为中心的邻里阅读点,利用家庭书架开展亲子互动阅读、家庭互动阅读等邻里阅读分享活动;扶持书香家庭关爱贫困儿童的成长,开展书香之家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阅读活动。

4.“书香沧州”进学校:充分利用“4·23世界读书日”、“六一”国际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组织捐赠优秀少儿报刊、“好书伴我成长”等专题宣传推广活动。充分利用校园读书室、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少儿阶梯阅读推广活动,举办“我邀明月诵中华”、“我的书屋·我的梦”等专题活动;以“文化扶贫”为主题,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的帮扶活动。

5.“书香沧州”进机关:在机关单位建设一批机关阅览室、图书室、学习室,着力打造“书香机关”;实现互联网E+阅读模式,推送优秀出版物,开展线上阅读;开展“全民阅读大讲堂”,邀请文化名家、社会名人深入机关,引导党员干部认真读书学习、开阔文化视野。各单位定期向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推荐优秀书籍;将“书香礼物”列入工会会费支出预算中,提倡各级各单位将书本作为机关领导干部的生日礼物。

6.“书香沧州”进企业:开展“文化服务进工地”、“读书技能进步”等阅读活动,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针对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工书屋,对外来流动务工人员发放购书券;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开展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成果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建设企业文化。

7.“书香沧州”进军(警)营:以军(警)营书屋为依托,开展以“树立新风尚,军民共建”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丰富警营文化生活。


(四)壮大推广队伍

1.建立阅读推广人队伍。

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适时命名“‘书香沧州’阅读推广人”、“‘书香沧州’金牌阅读推广人”。制定阅读推广人培养方案及管理办法,建立基层全民阅读工作者队伍培训机制,对全市各级全民阅读工作人员、图书馆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阅读推广人等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全民阅读推广能力,支持开展各类基层读书活动。

2.培育阅读推广机构。

充分发挥各类书吧、阅读空间和老年读书会、大运河书院、半糖读书会等民间阅读组织的重要作用,提升阅读推广专业性、阅读服务规范性,培育一批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阅读推广机构。

3.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协会。

汇聚相关部门、群团组织、阅读推广机构、出版发行单位、公共图书馆、基层阅读组织、知名作家学者以及其他热心全民阅读推广的社会人士,组建各级全民阅读促进协会,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五)开展“书香沧州”系列典型评选表彰活动。

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书香沧州”“七进”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开展“书香沧州”系列评选活动。成立“书香沧州”评选委员会,制定评选标准,建立评选机制。通过主管部门推荐、自主申报等形式,评选表彰“金牌阅读推广人”“金牌读书会”“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机关”等阅读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在全市城乡树立读书榜样,引领阅读风尚。

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同推进和统筹实施。加强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沧州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商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宣传、新闻出版、教育、文化、民政、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贯彻落实建设“书香沧州”工作部署要求,确保责任分工明确,计划组织严密,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重视和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主流媒体和各类媒体的重要作用,形成强大宣传合力,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推广理念创新、手段创新、载体创新。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基层,抓取第一手新闻素材,通过典型报道、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把鲜活读书故事、先进读书人物传递给广大读者。利用各类媒体开展“新时代 新阅读 新沧州”主题公益广告大赛,组织举办“全民阅读 书香沧州”成果展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交相呼应,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营造浓厚“书香”氛围。

3.强化任务落实,着力打造“书香沧州”活动品牌。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主动担当,整合推进,确保建设“书香沧州”各项活动任务的落实。开拓创新、提升打造,推动“书香沧州”建设工作向更广、更深、更实处发展,使“书香沧州”建设内涵更为丰富、影响更为广泛,倾力打造“书香沧州”活动品牌,提升沧州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