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听书 | 罗翔推荐了无数遍的书,我今天才读懂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曾诞生过无数乌托邦,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乌托邦的历史。

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乌托邦。这本书几乎是所有世界名校推荐的第一必读经典,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西方社会后续产生的所有著作,都是以这本书的思想作为蓝本而完成的△

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理想国》,一本就算你没读过,也一定听过的书;就算不知道《理想国》,你也应该听过这本书的作者——柏拉图

柏拉图对于西方人类发展史有多重要?

打个比方,后世的思想家在一张白纸上用笔勾勒出他们各式各样的社会图景,而柏拉图就是那个最早提供纸、笔的人。


《理想国》是美国十所顶尖高校图书阅读综合排名第一的书,也是知名法学教授罗翔推荐了无数次的书。尽管有人说《理想国》晦涩难懂,但不得不承认,品读《理想国》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且值得回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看看这本书蕴含了哪些我们不易察觉的智慧。

01

 何为正义

在《理想国》里,对“正义”这个主题的探讨贯穿了整本书。

故事开始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与老人克法洛斯的对话。彼时正值女神祭典,苏格拉底与朋友格劳孔在比雷埃夫斯港观赏节庆表演。

待他们看完表演决定返回雅典城时,被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挽留,并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

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早已相识,两人见面,相互寒暄。苏格拉底表示自己喜欢与年长之人聊天,故意诱使克法洛斯多说些话,从而与一群人展开了一场关于正义的辩论——

在这场辩论中,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辩驳,这些观点主要包括:

“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坏人”就是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对“正义”的定义太过死板和绝对,是错误的。因此,他举出了一系列反驳玻勒马霍斯的例子:

苏格拉底:当人生病的时候,谁最能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

玻勒马霍斯:医生。

苏格拉底:当我们在航海途中遇到风险,什么人最能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

玻勒马霍斯:舵手。

苏格拉底:一个正义者,在什么事情上最能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

玻勒马霍斯:在战争中与盟军一起攻敌的时候。

苏格拉底:亲爱的玻勒马霍斯,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有用处的。

玻勒马霍斯:是的。

苏格拉底:当人们不航海的时候,舵手是没有用处的。

玻勒马霍斯:是的。

苏格拉底:那么不打仗的时候,正义者岂不也是无用的?

紧接着,苏格拉底又“乘胜追击”:

下棋的时候,一个好的伙伴是一个会下棋的人,还是一个正义的人呢?是会下棋的人。

盖房子的时候,一个好的伙伴是会盖房子的人,还是一个正义的人?是会盖房子的人。

开音乐会的时候,一个好的伙伴是会弹琴的人,还是一个正义的人?是会弹琴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在这些情形下,一般人的选择显然是“不正义”的,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下,大家还是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而不是用正义的标准。

因此,正义不是把善给予朋友,因为有的时候朋友需要的不是“正义的东西”,而是对他们有益的东西;同理,正义也不是把恶给予敌人(比如一个音乐家不能够用他的音乐使人不懂音乐),所以以上的这条关于正义的理论不成立。

正当大家快要被苏格拉底说服的时候,一个叫色拉叙马霍斯的人看不下去了,上来就喷了苏格拉底一顿,并且告诉苏格拉底,他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并且不接受苏格拉底的反驳。

面对来势汹汹的色拉叙,尽管苏格拉底心里有点害怕,但还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问色拉叙:一个真正的医生是一个赚钱的人,还是一个治病的人?

色拉叙:医生是治病的人。

苏格拉底:一个真正的舵手,他是一个会开船的人,还是一个赚钱的人?

色拉叙:会开船的人。

苏格拉底从而巧妙地得出结论:每种技艺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而每种技艺无论是医术还是开船术,它天然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和提供这种利益。

所以,医术所寻求的不是医生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

也就是说医术也好、学术也好,任何一种技艺都不是为自己服务的,是为这种技术所服务的对象来服务的。

那么,何为正义呢?

在西方伦理哲学理论中,对美德有一个说法,人类的美德有两种,一种是伦理性美德,一种是工具性美德。

什么是伦理性美德?比如说诚实,诚实不等于必须说实话,碰到坏人,也可以技巧性地去绕晕坏蛋。

但是请注意,这种诚实的美德只有善良的人才具备,邪恶的人并不需要。

因此,这种好人才有的美德,是伦理性美德。

工具性美德与此不同,比如说想象力,这种能力谈不上善恶,想象力用在艺术创作上或者用到破案上,靠当事人自己的运用。

工具性美德,无论善恶,人人都可以有。

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一种生命层面的工具美德,是无论善恶什么人都必定拥有的功能。只不过,他们对正义的理解程度不同罢了。


就好像是视力,只要不是盲人,你我都能看见东西,只不过你是5.2,我是2.5罢了。

以此类推,只要不是尸体,灵魂必定需要正义,只不过,正义的程度不同罢了。

以《江歌案》为例。江歌在这起案件里所体现的正义,是保护刘鑫;刘鑫家人却认为,是江歌自己命短,刘鑫是“正当自卫”,江歌的死不关她事。

但刘鑫一家显然没意识到,即使法律层面她没有犯错,但道德层面是不正义的。事发后刘鑫冷血的态度,以及对江母的种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我们对“正常人类”的标准。因此,刘鑫被人肉,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

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对刘鑫的讨伐,是为了替江母出头,还是希望她改过自新,亦或者只是为了表达道德优越感以及博人眼球?

前两种动机是正义的,后两者动机是非正义的。

因此,资本家说“正义就是欠债还钱”,强权者说“正义是属于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却说,“所谓正义,如果每一个人自身内在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

正义只从属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从属于任何人,也不从属于任何资本和权利。

即使过了几千年,这条真理依旧熠熠生辉。


02

洞穴隐喻


《理想国》中,柏拉图带我们一起构想了这样一个世界:

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日光从洞穴的通道口照入洞中,里面住着无数的人。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有火把在燃烧,在火与被囚禁者之间,有一个隆起的走道,走道上筑有一矮墙,矮墙背后的人清晰可见,这种状态就像木偶戏一样。

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如果发出了声音,囚徒会认为是洞壁上的阴影发出了声音。

假设某天,有一个囚犯被释放出来,他虽然能够行走自如,但当他环顾四周看见巨大的光亮,他一定会感到很痛苦,会觉得看光照下的实在物还不如往日看影像来得舒服。

这个时候,假如有人告诉他,他往日所见的都是虚假的东西,现在所见的才是逐渐接近真实的世界,所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实在物,他会如何回答?

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回应呢?

如果他是被迫的,火光会灼伤他的眼睛,他会逃向他原本能够看得清楚的东西。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陡峭的坡道,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很痛苦,很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还会更加眩晕,看不见所谓的真实的事物了。

但如果他适应了外面的阳光,适应了四季变换,还愿意回到洞穴中冒着被别人伤害的危险呼唤同伴出去,那么他是可歌颂的。

柏拉图借这段隐喻告诉我们,追寻真理的过程,或者引导教育的过程是困难的。

一开始,我们好比生活在洞穴中的人,我们看到的都不是世界的本真,而是世界的影像。

有一天,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本真的世界,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太阳、真实的世界,才发现原来之前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影子。

在看见真实世界之前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因为接受光亮的过程是痛苦的,眼睛是刺痛的,这是我们接受新事物初始的感受。

但正是因为有人敢于去追求真理,敢于感受真实世界,并敢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给更多迷惘中的人,这个世界才能持续进步,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向前发展。

就像书里的一句原话:

这里没有路……森林黑暗又令人困惑,但我们仍要奋力前进。

《理想国》这本书,涵盖了关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识,启发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等伟大的思想家。

它所提供的激情和灵感,直抵人类体验的最深处。对哲学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经典之作。




——The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语听书原创内容,版权归新语听书所有,如需转载可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