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十五分』书香润沧州  



书吧里,一杯咖啡,一册画报,一坐就是一晚;分馆中,查阅报刊,    

借阅图书,家门口就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外出游玩、购物、办事,人头攒动的公共场所,一台电子读报机,海量期刊尽情浏览;坐公交车,等待的时间,随手扫一扫广告牌上的二维码,电子图书带回家;流动图书馆,在城市的偏远角落,也能看到图书的身影……随着“图书馆之城”的建设,15分钟阅读圈渐渐成型,“书香沧州”氛围日渐浓厚。  

图书馆之城由中心馆——沧州图书馆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包含了中心馆、城市分馆、城市书吧、知识驿站、阅微空间、流动图书馆等,由此形成了以图书馆馆舍为辐射点、二维码阅读空间星罗棋布的格局,15分钟之内的地界,就能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和空间,从而形成“15分钟阅读圈”。  

中心图书馆永不谢幕的阅读空间  

预约、测体温、安检、定时离馆……疫情期间,尽管多了不少流程和规定,但35岁的高校老师曹加俊还是每周必去图书馆。翻翻杂志,读读小说,再借两本书回家。  

自从2018年搬到市区西部住,路顺了,距离也近了,曹家俊就喜欢上了图书馆,“90多万册件的馆藏图书、2000多种报刊,还有海量的数字图书,这些都让我着迷。”曹家俊说,自己一天不读书就不踏实,借来的书读得更快。  

一场疫情打乱了曹家俊的生活,因图书馆闭馆,两个多月来,他只能在网上买些书看,或者进入移动图书馆看些电子书。“花了不少钱,视力也有些下降。”曹家俊说,好在3月份图书馆终于开馆,虽然有时间和区域限制,但总算又能进去了。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让不少市民减少了去公共场所的次数,但作为中心馆的沧州图书馆阅读空间,从未因此谢幕。“悦读在云端”遇鉴读书会、沧图云讲座、线上展览、线上听书、线上朗读……各种线上活动层出不穷。馆内定时定区域开放,多渠道推广数字阅读……阅读不仅延续了下来,还有了更多更好的方式。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书香沧州”全民阅读活动启动,进社区、学校、机关,并通过百名阅读推广人的典型示范,引领阅读新风尚,让疫情之下的人们精神生活更充实。记者看到,在中心馆内,中文文献借阅区按时间开放,而专题文献馆、音乐图书馆、遇书房、24小时阅读空间、国学堂、尚书童绘本讲读馆、科技文献服务体验区等,随时等待疫情好转,迎接读者的到来。  

分馆、书吧家门口体验休闲阅读  

夜幕降临,隐酌书吧内灯光亮起。偶有市民踏入,点一杯咖啡,翻阅一册画报;要份简餐,一边吃一边小声谈事,或者干脆就坐在那里,享受静谧的夜晚。  

住在皇家壹里小区的王倩是这里的常客,吃个简餐,约朋友谈事,都会选择这里。“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读读轻松的文字,那真叫一个享受。”王倩说,书吧里每天都有和她一样的人,来这里坐坐,喝杯咖啡,吃块甜点,翻翻图书,一天的疲劳烟消云散。  

在市区,这样的城市书吧还有不少。临街而设,环境优美,经营灵活,融合了咖啡、书店、众创空间、美食等多业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去处。更关键的是,书吧拥有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通借通还,非常方便。  

与城市书吧携手并进,图书馆城市分馆也分散在市区各个方位,补充着城市边缘文化设施的薄弱与不足。馆内配备自助借还机、电子读报机等图书馆资源,拥有7000册至15000册纸质图书,5万余册电子图书及听书资源,不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及展览等,满足了读者的各种需求。  

如今,开发区城市分馆、晓岚阁城市分馆、隐酌书吧、天合?耳语书吧等15个城市分馆和书吧,覆盖了到了市区各个方位,成为市民身边的温馨书房。  

而分布在市区多处的城市知识驿站,犹如城市分馆、城市书吧的左膀右臂,发挥着数字图书资源借阅、推广的功能。在市政务服务大厅、铁狮子旅游景区、明珠服饰小镇等地,已建好的知识驿站处,不少市民在电子借阅机、电子读报机前驻足,读读报纸、借阅图书,让闲暇时间变得充实起来。未来,市区医院、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都将建设这样的知识驿站,让阅读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扫码读书“阅微空间”成全民阅读新载体  

周末的新华路,车水马龙,中心医院门前的公交站台上,等车的市民络绎不绝。两位年轻女孩,一边等车,一边转身拿起手机扫广告牌上的二维码。原来,这是图书馆的阅微空间,读者只要用智能手机微信扫一扫,就可以将拥有海量数字图书、期刊及报纸的移动图书馆带走。  

“原来只有进了图书馆才能看到的阅读二维码,没想到现在等公交也能扫,太方便了。”其中一个女孩说。据了解,市区这样的公交站点阅微空间有18处,方便了像她这样喜欢在手机上阅读的人。不仅仅是公交站,在市区一些公园、旅游景点、文化艺术场所,都能看到“遇书房阅微空间”的身影,数量多达40余个。  

而在机关上班的刘丽,则通过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数字图书资源。在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精美的台历,每一月的页面上,都有一个移动图书馆二维码,还有当月图书馆推荐的阅读书目二维码。“《老舍》《京华烟云》等图书,我都是通过扫上面的码阅读的。”刘丽说,为了方便,她在手机上建了一个书架,扫出来读过的图书都放进了书架,现在书架里的图书已有十几本了。更让她兴奋的是,吃饭时,看到本地报纸上也有了阅微空间,每周都有推荐书目,这让她又多了一条获得数字图书的途径。  

星罗棋布的阅微空间,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将图书馆服务和数字阅读直接输送到了市民生活中,成为疫情期间人们热衷的阅读方式,更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载体。  

本报记者赵宝梅 摄影魏志广 


来源 《沧州日报》(2020年07月08日P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