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


一、前言


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是为实现馆藏资源建设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原则、策略和措施,为馆藏资源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和宏观指导,用以保证馆藏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本馆馆藏发展政策制定及修订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为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发展方向。

(二)合理有效分配购书经费,促进馆藏均衡发展。

(三)作为采访工作的依据和规划馆藏的工具。

(四)作为馆藏评价的指引。

(五)保障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

二、本馆简介

(一)历史沿革

本馆始建于1956年,原址位于文庙大成殿内。1982年迁至西环中街134号。2013年7月1日新馆建成试开馆运行,9月28日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新馆坐落于西部新城文化公园内,总投资3.26亿元,占地57亩,建筑面积31714平方米。

本馆积极实施中心馆——总分馆制,本馆升级为中心馆,县级馆12个,下设各县市区分馆,已建成开放14个市区分馆(城市书吧)、56个馆外服务点,配备流动服务车1台。

(二)组织编制

本馆现有工作人员145名,其中正式在编人员38名。近年来积极探索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成立沧州图书馆理事会。理事会由11名理事组成,其中政府方代表3名、本馆代表4名、社会方代表4名。设馆长1人,作为理事会副理事长,领导组织全馆行政、业务工作;副馆长3人,分管相关业务、行政工作;下设采编组、网络技术组、流通组、少儿组、报刊组、地方文献组、专题文献组、信息咨询组、阅读推广组、读者服务组、城市分馆组、影视制作组、综合组、会展组、党建和工作督查组、计划财务和人力资源组和安全运行保障组,分别负责本馆文献的征集整理、借阅典藏,开展阅读推广、参考咨询等服务及馆务行政等工作。

(三)服务原则

本馆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三、馆藏概述

本馆馆藏以中文图书为主,内容范围涵盖人文、社科、自然和应用科学等各学科门类,内容深度则以满足一般性研究、知识普及和休闲娱乐为目标。其他类型文献包括期刊报纸、视听资料、数字资源等。

本馆注重优化文献资源配置,合理调整馆藏结构,近年来,加大了地方文献、专题文献、数字文献的入藏力度。开展了专家荐购、读者荐购活动;成立了沧州市古籍保护中心,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建立了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联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制,实行联合征集、增加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入藏种类和数量,实现了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纪晓岚、沧州作家、张之洞、张岱年、诗经、杂技、武术、运河、书画等13个专题文献馆为平台,逐步推进专题文献研究、整理与利用工作,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截止2021年初,馆藏纸质文献总量达到115万多册(件),报刊3000余种,地方文献和专题文献5万多种,数字资源将近300TB。

四、馆藏发展的目标

坚持需求导向,满足用户个性化深层次需求。实现馆藏资源从纸质资源为主向纸质数字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变,建设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复合多元、具有区域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一)以建设“沧州总书库”为己任,系统收藏各学科和各类型信息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读者的广泛需求,建立全市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二)加强基础文献资源建设。建立“用户需求”驱动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根据读者需要调整文献采访方针和采访计划,保障广大读者对常规文献的阅读需求。

(三)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适时调整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采购结构,在资源购置经费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资源购置总经费的比例。

(四)加强地方文献研究,注重地方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地方文献采购、征集、呈缴、交换、复制、数字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地方文献建设机制。

(五)加强与全市各类型图书馆的沟通合作,依托沧州公共图书馆联盟,遵循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协调开展资源建设工作,推动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切实发挥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作用。

五、馆藏发展的基本原则

本馆文献资源建设依据本馆服务对象、目的与任务进行,坚持“以用为主、以藏为辅”的总原则和指导思想,不以收藏为主要目的,重点在于利用。在以用为中心的基础上,兼顾收藏。具体原则如下:

(一)馆藏发展必须以全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目标、价值和重点为归宿。并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人民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馆藏发展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各类型、各学科和重点专题资源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比例。

(三)图书馆必须保持和加强特色化资源的建设。一是馆藏文献特色化建设;二是特色数据库建设。

(四)注意与其他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机构协调,将馆藏纳入地区、全省以及全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五)综合考虑资源的本身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本馆经费情况等因素以确定馆藏复本。

(六)注意电子文献和印刷文献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与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

(七)图书馆支持学术自由的基本立场,不歧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不同政治观点的学术资源的收藏。

(八)不收藏不符合公众用户需求层次的出版物。

(九)尊重知识产权,杜绝盗版文献的入藏。

六、馆藏级别的划分

本馆馆藏根据实际出版情况及本馆典藏数量,以满足市民一般生活、休闲、学习、工作需求为主,收藏深度由浅至深共分五个层级。分别为:

(一)最低级:此层级馆藏收藏相关主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资料。

(二)基础级:此层级馆藏以收藏相关主题的普及性读物为主,如该主题的字典、百科全书、书目、重要作品、调查资料及一些代表性的期刊等。此层级的馆藏不足以支持该学科的大学教学或独立研究。

(三)学习级:此层级馆藏必须包含数量足够的基础书籍、回溯资料、相关学科重要著者的著作要完整收藏、次要著者的著作要选择性收藏,以及重要期刊、支持课程研究的参考工具书和基本书目、索引等资料。

(四)研究级:此层级馆藏收藏相关学科或研究专题的科研专著、研究报告、发明成果、科学实验结果等一些重要的学术性参考资料,以及研究性期刊、专业性的学科索引材料等,此外老旧书刊资料也必须保存以提供历史性研究之用。

(五)完整级:此层级馆藏为尽可能地收藏各种文献形式、各种载体、各种语种所记载的知识著作。既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政府出版物、家谱方志等纸质文献资源,以及各种声频、视频出版物,也包括数字化书刊报纸、数字化声像、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以达到包罗万象无遗漏的程度。

七、文献采选

(一)一般原则

1.文献采选的质量标准

以文献资源的专业性、普及性、创造性、作者或编辑者的权威性、资料价值等综合因素作为文献质量的评价标准。

2.价格因素

决定采选的主要因素是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价格有时是采选与否的重要因素。但采选文献时在考虑其本身价格的同时,对前期采购费用和后期加工费用都要充分考虑,尤其是对免费资源更要考虑其其他费用情况。

3.复本标准

本馆中文文献实行三复本政策(一些自然科学类文献为两复本,一些贵重资料、工具书为一复本)。所有复本的采选在充分考虑文献本身质量的情况下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同一种文献在同时存在电子版与印刷版时,对于热门畅销读物可根据使用情况选择两种版本并存。原版英文文献实行零复本政策。

4.同一种文献的版本选择标准

学术性期刊的采选实行电子版优先;图书仍以印刷型采购为主,适当加强电子图书的采购。

5.符合馆藏更新、学科平衡、读者需求及馆藏特色的文献应优先采购。

(二)采选方式

图书文献采选来源包括采购、交换、捐赠、征集、呈徼、调拨、复制等,择要分述如下:

1.采购

本馆图书文献的主要采选方式,主要包括:

1)期货文献订购:根据文献出版信息,从各种经销系统所提供的文献征订目录中选择所需文献,向所选经销商发送订单,由经销商按照订单预定的品种、数量供应文献。

2)现货文献选购:采访人员直接到出版、发行部门或在书展、书店等地直接挑选文献。

2.交换

为使馆藏文献更加丰富,根据需求与其他图书馆或文献收藏单位进行图书资料交换。交换工作应本着“以我所有,换我所需”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

3.征集和接受捐赠

1)本馆征集的文献主要包括:个人藏书、机构藏书、政府出版物、方志家谱资料、文史照片、手稿及其它有价值的文献和特藏文献等。征集文献可以列支一定的图书购置费。

2)本馆接受国内外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文献。凡接受属于入藏范围的受赠文献,均应办理捐赠手续、建立档案资料并发放赠书凭证,以示感谢。珍贵文献和价值较高、数量巨大的文献,应颁发荣誉证书或举行赠书仪式。文献一经捐赠,其产权即归本馆所有,一般受赠文献不设专架。

3)做好捐赠文献的复选工作。不入藏文献应尽可能转赠其他图书馆收藏,让其发挥应有效益。

4.文献复制

1)为了本馆的“合理使用”需要,可以通过复制方式保存本馆缺藏文献。

2)对于通过其它采选方式不能获得的本馆缺藏的各类文献,可采用复制的方法代替文献原件入藏。

3)通过复制补藏的文献要谨慎使用。

4)根据文献类型、保存时间等选择最优复制方式。对于利用率高的文献一般采取数字化扫描方式,限制在馆内使用。

(三)经费分配和控制

1.经费来源

本馆经费主要来源为市级财政按财政预算拨付的文献购置经费。

2.经费分配

1)根据历年经费计划和使用数据,以及本年度采访计划、馆藏变动情况、馆藏利用调查和读者建议、各类型文献出版发行情况、涨价幅度和其它影响因素分配经费。

2)经费额度使用按照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既要保证本馆各学科文献的系统发展,又要适当向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倾斜,同时保证地方文献、专题文献采访经费的占比。

3.经费控制

1)编制经费预算和分配方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历史统计数据,结合文献资源年均价格增长幅度,估算本年度文献经费预算与分配方案,包括中文图书、外文图书、音像资料、数字资源的采购,以及文献宣传、文献加工所需的经费。要求把握经费额度,合理分配比例,为有限经费的科学、规范利用和最大效益的发挥提供依据。

2)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对文献经费的分配与使用进行审议、监督和控制,提高文献经费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确保经费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措施。

3)经费使用效益评估。从馆藏资源结构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对文献经费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包括:馆藏资源使用量统计法、文献采全率统计法、文献采准率统计、专家评估法、用户满意度调查法等。

(四)各类型文献的选择

1.国内出版物

1)正式出版物应根据馆藏需要系统入藏。

2)非正式出版物应根据馆藏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入藏。

2.港、澳、台出版物

1)国内未曾出版的各学科领域有代表性的著作以及参考、检索性工具书,应重点收集。

2)对文献价值不大的一般性普及读物不予收集。

3)对于国内已经翻印,或港、澳、台翻印国内的出版物,原则上也不予收集。

3.各种标准、专利,以及中小学课本、教学辅导书、各类专业、职称考试教材等,原则上不予采集。

4.盲文、少数民族文字读物等可根据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少量入藏。

5.中文图书

1)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应系统入藏,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政策、法规应全面入藏。

2)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各重要学派的主要学者的主要著作应重点入藏。

3)国家、国际的重要法律、法规、法令重点入藏。

4)军事、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体育学科的文献有选择入藏。

5)经济类文献应重点入藏。

6)文学、艺术类文献中名家作品、主要流派、重要作品重点收藏。

7)历史、地理学科文献应重点入藏。

8)自然科学文献的收集范围主要为计算机、电子、通信、服装、轻工、旅游、生物、医药卫生、环保、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文献有选择地入藏。

9)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及相关信息学科的各种文献应全面入藏。

10)各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性的检索工具及参考工具书应全面入藏。

6.中文报刊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核心期刊在本馆入藏范围内的应系统入藏。

2)各省市、区、经济特区、全国性团体、协会、学会主办或编辑的重要期刊、报纸重点入藏。

3)非核心刊物、利用率较低的原则上不予收集;对内容质量较低的报刊也不予收集。

4)对没有收藏价值的纯消费性报刊一般不予收集,但对读者需求量相对较大的此类刊物,可酌情定购一些作为阅览,但不予入藏。

5)对自办发行的报刊应根据馆藏重点系统地收集。

6)重点报刊入藏范围:

a.成人类期刊重点入藏范围为:

社科类以政治、法律、经济、教育、文学类期刊为主,兼顾军事、语言、艺术和地理历史类期刊;自科类以医药、卫生、计算机和自然科学普及性期刊为主,兼顾农业、服装、交通、航空期刊。

b.成人类报纸重点入藏范围为:

国内较有影响的日报、晚报,贴近大众生活的普及性专科报纸和行业报纸;文献价值较高、读者较多的报纸,同时兼顾内容健康、读者喜爱的娱乐性报纸。

c.少儿类报刊重点入藏范围为:

文学、写作、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普及读物、反映中小学生生活、身体、心理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类的期刊、报纸。

7.外文书刊

1)原则上以英文文献为收藏重点。俄、日等语种可根据实际需要酌情收入,小语种除特殊需要外原则上不收集。

2)国内已有译本出版的外文图书,除特殊需要外原则上不予收集。

3)外文图书的收藏重点是国内未出版的、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各学科代表性著作,以及各种参考、检索性工具书。

4)外文图书的订购以社会科学为主,主要范围集中在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类目。

5)自然科学部分的图书主要是与本市科技研究和经济建设有关的重要的书刊及大都市的规划、建筑与建设、服装、生活、环保等类目。

6)国外研究沧州的各类文献要重点收藏。

8.中文古籍及特殊文献:

1)古籍以补充品种及善本为主,以方志、家谱等特色收藏为重点。应强调文献的历史价值,通过购买、捐赠、交换、拍卖等途径进行有目的地收藏。

2)1911年后出版的采用线装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刊称新线装,其中有文物价值或版本价值的称新善本线装,新线装和新善本线装采访要求同中文古籍。1949年以后的新线装主要入藏本馆缺藏或有一定版本价值、印刷工艺水平的品种。

3)1840年至1949年期间的出版物称近代文献(不包括新线装),近代文献可视同普通古籍酌情入藏。我党革命根据地出版的书刊和期间稀有的出版物也属善本特藏应征集收藏。

4)古籍善本的新印、影印本属本馆古籍入藏范围,但是凡馆藏有普本原版的一般不采购入藏新印本,已有铅印点校本出版的古籍一般不再采购影印本。

5)对特殊文献,如:老照片、契约、舆图、碑帖、名人手稿、字画等应根据馆藏及经费情况合理收集。

9.视听文献

1)语言部分:汉语(包括地方方言)、英语、日语,俄、等语种应重点入藏。

2)音乐部分:应系统地收集国内外的经典名曲(包括声乐、器乐、戏曲、歌剧、音乐剧等)。收集应优先考虑权威版本,对其它较有特色的演绎版本应根据需求酌情收藏(数字版本优先)。

3)影像部分:中外名片、艺术片应系统收藏;科教、文化、生活、娱乐、教学方面的资料应有重点地收藏;对热门影片可优先入藏;对艺术性不高、内容不健康及没有保存价值的原则上不予收藏(数字版本优先)。

4)对河北邦子、沧州地方曲种资料及沧州地区名人声像资料应重点收藏,并注意同地方文献部的协调。

10.地方文献

1)记载或反映沧州市地域范围内自然和社会各方面内容的文献。如:本市各级各类地方志(含综合志、专门志、专业志等);各姓氏谱系及家族史料尤其是名家大姓的资料;各类年鉴、手册、汇编、大全、辞书;各类史书(包括通史、断代史、特定时期史、专题史、机构部门史、中共党史、革命史及文史资料、地情乡土教材)。

2)沧州籍人物或外市籍人物在沧的著述、图片及其研究资料。

3)本市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含稿本、油印本、征求意见本等。如本市各类“会”、“节”如展览会、博览会、艺术节的资料;机关、团体、企业等各机构单位以及景区的概况、宣传、推介资料;各类书目、索引;各类地图包括地图册、挂图、单页图如政区图、旅游图、交通图等。

4)对于没有明显沧州地域特色的科技类文献原则上不予收集。

5)同时应注重收集国外研究沧州的文献。

6)在文献的收集上要注意和其他部门及其他载体形式文献的协调。

7)未能通过接受呈缴获得的本市各种正式出版物以及呈缴复本不足的,均应全面采购入藏。

11.专题文献

包括诗经、武术、杂技、运河文化、沧州作家、纪晓岚、张之洞、张岱年、书画九个主题,凡涉及相关专题的所有载体的文献应收集完备,达到完整级。

12.少儿文献

以提高少年儿童鉴赏水平、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根据儿童阅读特点,以开启智力、丰富心灵、拓展视野为导向,注重文献内容的健康性、趣味性、知识性,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学习。

13.数据库、多媒体及电子出版物

1)大型丛书及检索工具等电子出版物应根据需要系统收藏,各种数据库在收集时应充分注意与图书之间的价格比及读者使用的方便性,应同本馆数字化发展相适应。

2)国内大型全文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等较高利用率的应重点收藏;普及性电子出版物应根据读者使用情况有选择地收藏。

3)在大型数据库的采购上应注意采购协调、资源共享。对于内容相似或相近的大型专题及检索性数据库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避免资金浪费。

14.网络资源

1)网络资源的收集应以弥补馆藏不足为主,是其它各类型出版物的重要补充。应根据文献资源发展状况,系统地开展电子网络资源的收集与整合。

2)网络资源的收集应由各相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有计划地进行,要注重实用性,选题要准确、特色要鲜明,使之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3)网络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依据本馆有关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标准进行。

(五)采选岗位要求与职责

本馆采选人员由不同学科背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馆员承担,能够为馆藏专业委员会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和管理咨询服务。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较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书目文献知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掌握本馆文献采访原则与标准,熟悉采访工作流程、评定文献品质的方法。

3.有较强的责任感、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4.与读者群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读者心理,跟踪其最新需求,调整采访计划。

5.密切关注出版信息、书评信息,了解出版动态,分析发行状况,及时采进必备学术出版物,设法获得非正常发行渠道符合馆藏发展政策的特色出版物。

6.了解各学科主题发展现状、特色主题入藏范围深度,并在预算额度内,依据馆藏发展政策及读者需求确定特定资源的采选力度。

八、馆藏组织与布局

(一)馆藏组织的基本原则

1.动态性原则。要求馆藏组织的内部结构是动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应都处于运动之中;馆藏组织还应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并有所发展。

2.有序性原则。藏书组织结构的层次要求清楚,藏书的排列要有顺序,文献在各个环节的流动要有秩序。

3.整体性原则。要把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馆藏资源,组成完整的馆藏资源分布网,馆藏资源机构设置要完备,馆藏资源组织的流动环节与流动手续要求完整。

4.开放性原则。要求做到布局开放、文献开放、用户开放、流通方式开放与信息交流开放,使馆藏组织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二)藏书体系结构

按照藏书用途及使用方式组织全馆藏书系统,形成藏、借、阅、查一体化的分级图书典藏体系结构。

密集书库:存放利用率相对较低,但仍有保存和利用价值或具有资料价值的图书、报刊等文献。

古籍书库:为专门保存古籍而组织的藏书库,作用是特色专藏、重点保存。

闭架书库:本馆普通藏书的剔旧书库。

中转书库:提供图书仓储和分馆图书调剂。新书上架前调拨到各个借阅室或分馆、临时储存。

(三)藏书布局

根据藏书体系结构的要求,结合馆舍条件和空间布局进行划分,按需设置、区别服务,以利于图书的使用、管理和保存。

1.基本流通借阅服务区

本馆根据读者借阅图书的需要,设立普通图书借阅区4个、少童图书借阅区1个、低幼图书借阅区1个,24小时图书馆1个,共5个基本流通借阅服务区,主要开展图书借还、续借、预约等各类图书流通服务。

2.专题阅览服务区

本馆根据特色专藏重点保存的藏书发展政策,辟设若干个专题阅览服务区,包括视障阅览、报刊阅览、地方文献和专题文献阅览等,组成阅览服务区,供保存专题书、刊、报和提供专题阅览服务。阅览服务区,提供复制、扫描、传递等服务。

3.辅助典藏库

本馆根据藏书发展需要,设置辅助典藏书库1个,用于保存各流通典藏库和阅览典藏库短期剔除图书,具备全面收藏、临时调剂、动态调配、统筹调节、辅助外借等功能。

4.贮存、交换典藏库

本馆根据本地区图书馆藏书贮存、交换、调剂、剔除的需要,设立贮存、交换典藏库,提供图书仓储和地区图书馆图书交换,以方便长期保存、临时调剂利用、适时剔除的需要。

九、馆藏流通与调配

(一)馆藏流通

本馆馆藏文献实行开架管理(闭架书库、古籍书库除外),与各市区分馆、馆处服务点之间采用一卡通借通还的流通管理模式。

(二)馆藏调配原则

1.藏书调配应遵循动态调配、加强利用、调剂余缺、统筹进行的原则。

2.统一完善藏书调配制度,指导图书在中心馆各馆藏地点之间及中心馆--总分馆之间的合理流动,使之与流动图书服务、总分馆通借通还、辅助书库图书调剂、贮存书库图书交换等业务流相协调。

3.根据藏书数量、书库容量、藏书利用率及读者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动态的藏书调配,调配可在中心馆各馆藏地点、各级典藏库之间双向进行,也可在中心馆--总分馆馆际之间进行。

4.图书调配应做到来源清楚、去向分明,书目数据需在Interlib集群系统中统一进行修改,与图书流向严格保持一致,调配清单由交送和接收双方点收后签字存档。

(三)藏书调配形式及流程

1.馆内调配程序

按需求清理图书→进行馆藏登记,更改馆藏地点→输出馆藏登记清单→双方清点图书,办理交接手续。

2.馆际调配程序

按需求清理图书→进行馆际调拨,更改馆藏地点→输出馆际调拨统计报表→双方清点图书,办理移交手续。

(四)藏书调配机制及图书流向

1.流通服务区的图书,借阅率较低的,可以调配至辅助书库。

2.阅览服务区的图书,短期剔除下来的可用书籍,调配至辅助书库。

3.辅助书库的图书,可以根据需要调配至流通书服务区、阅览服务、贮存书库。

4.贮存书库的图书,可以根据需要调配至辅助书库、各分馆书库。辅助书库有收藏需求的,调配至辅助书库;各分馆书库需要交换的,调配至相应的分馆书库。

十、馆藏保护与剔旧

(一)馆藏清点

定期对照书目数据,核对藏书实存情况,进行数据注销,确保馆藏图书与业务系统数据库记录相对应。

(二)普通纸本文献的保护

1.加强读者、本馆工作人员的藏书保护教育。

2.规范文献保存、保护和监管制度,完善藏书的防火、防盗、防霉、防虫、防尘与防光的保护措施。

3.及时修复损坏较重、又具有流通或保留价值的藏书,使用率较高的新书可以先行装订。

4.期刊、报纸根据出版频率半年或一年装订一次。装订后的过刊运回期刊、报纸专用书库保存。  

(三)古籍和特藏的保护

1.配备专门的书库,依据文化部行业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进行建设,并注意书库的清洁和空气流通。

2.规范保护和监管制度,完善防火、防盗、防霉、防虫、防鼠、防尘与防光的保护措施。

3.开展古籍书的修补工作,尽可能保存古书原样。

4.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数字化保存和保护措施予以保存和利用。

(四)视听文献的保护

1.规范视听文献管理,完善采访、入藏、保存、流通各环节规章制度,防止被盗和人为损坏。

2.保证良好的馆藏环境,减少环境因素对光盘保护层材料的老化作用,尽量减缓光、热、氧、酸、碱物质对保护层的影响和腐蚀,延长使用寿命。

3.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光盘外观和读取存储内容,确保光盘的可检索性和可用性。

(五)馆藏剔旧

文献剔旧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剔旧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提高藏书质量,保持藏书活力的重要保证。剔旧工作应列为本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一,按照相关规定和原则有序按时进行。

1.文献剔旧范围:中文图书、少年儿童图书、中文期刊、中文报纸和视听资料。

2.剔旧工作标准应按照本馆藏书空间、馆藏特色、读者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要求详细缜密、操作性强,符合馆藏政策发展要求,其制定及定期修订工作由采编负责。

3.剔旧执行工作由剔旧文献所属部室负责,要求严格按照我馆制定的剔旧工作流程进行,同时做好剔旧文献的分析总结工作,为我馆的文献采购提供决策依据。

4.剔旧形式:剔除、注销、丢失和存入基藏书库。

1)剔除:读者丢失的图书理赔处理后,图书数据自动将丢失图书的馆藏状态记录为“剔丢”。

2)注销:图书严重缺页,破损、虫蛀,不能通过修补、复印等手段修复后投入流通的图书,做注销处理,加盖“注销”章,馆藏状态记为“剔除”。

3)丢失:读者在馆内偷盗图书,造成图书丢失;或借阅滞留未还,经努力不能追回且押金不够抵偿的,馆藏状态记为“剔丢”。

4)存入基藏书库:符合剔旧原则和剔旧范围的图书,从书库下架后,须经有关专业人士复核,而后允许剔旧的图书经由图书剔旧岗位人员修改数据,入基藏书库。

5.剔旧工作流程:

1)文献剔旧由文献所属部室提出,并提交文献剔旧申请单,说明文献剔旧范围和剔旧比例。

2)剔旧工作审批由文献剔旧所属部室的分管馆长负责。

3)剔旧工作采取架上复审法。即由我馆熟悉馆藏和借阅统计情况,业务水平较高的馆员首先将架上拟剔的图书横放于架位,然后由部门负责人和馆长审定。

4)剔旧文献的下架整理要求及时、规范、准确。并按剔旧不同形式完成相关交接手续及剔旧书单打印、归档工作。

6.剔旧工作标准

1)凡政治思想反动,有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倾向,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有害内容的图书,经审定后一律撤出公开流通书库。有史料价值的文献转入闭架书库保存,其余注销。

2)内容虽有误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文献,除作为史料保存外,其他可剔旧。

3)国家明令查禁、查缴的文献应全部剔除。

4)文献复本过多应剔除多余复本,原则上复本量保持在2-3册,其余入闭架书库或注销。

5)内容陈旧失效、参考价值低、借阅率低的文献要及时做剔旧处理,转闭架书库或注销。

6)年代久远、缺损严重已无法修补的文献,要及时做剔旧处理。

7)因严重虫蛀,对书库其他藏书构成威胁的文献,要及时注销(对私人旧书捐赠尤其要严格把关)。

8)工具书、保留本原则上不剔除,以保留样本供读者对照参考。

9)多卷书因卷数不全,缺乏连续性,影响读者借阅的,全套及时清理注销。

10)集中性文献剔旧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经馆业务协调会研究批准可随时进行。

7.剔旧文献可采用调拨、交换和报废等方式进行处置。具体处置办法由剔旧文献部室按文献的实际情况申报,按《沧州市图书馆文献处置暂行细则》规定实施处置。

十一、馆藏评价

(一)馆藏评价依据

主要依据《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有关“文献资源建设”各项指标要求,开展本馆的馆藏评价工作。考虑到评估指标往往具有滞后性,可在其基础上,提出符合本馆发展实际的、更高建设层次的馆藏评估指标体系。

(二)馆藏评价标准

1.馆藏数量

馆藏数量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志之一。馆藏文献数量的评价,可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分颁布的有关文件标准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馆藏保障率。即每个读者平均占有的图书馆馆藏量,是评价馆藏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馆藏文献增长量。即评价文献增长的数量是否科学、合理。增长量太低,会造成馆藏文献贫乏,知识断层,读者利用文献受限;增长量过高,会造成大量无用文献入馆,文献利用率下降。

3)读者满足率。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根据本馆馆藏实际情况,满足率在75%—85%之间比较理想,其余部分,通过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来解决。

4)馆藏资源覆盖率。即馆藏文献占各学科领域文献的比例。根据本馆读者需求和经费的具体情况,重点学科的文献收藏达到一定的完备程度,占有合理的覆盖率。同时,注重长期积累和保持本馆特色文献资源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馆藏质量

馆藏质量评价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重要标准。即通过馆藏质量来判断馆藏文献资源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读者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馆藏文献的信息知识含量

读者信息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藏文献资源的知识信息量,衡量文献中知识信息含量的评价标准是考察核心文献的拥有率。合理利用购书经费,保证学术价值高,内容新颖的核心文献收藏数量达到馆藏总量的25%—30%。

2)馆藏结构

a.学科结构:统计各学科藏书的比例,分析藏书的学科分布状况是否体现以普及性文献为主的学科结构,是否形成藏书的专业特色。

b.等级结构:图书馆收藏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所体现的层次与读者需求的文献类型、层次是否一致。

c.文种结构:分析馆藏书刊的文种比例与本馆读者掌握的语种状况是否一致,与各语种文献的出版量是否大体相适应。

d.时间结构:主要考察新入藏文献的比例,近十年出版的藏书应超过总馆藏量的70%以上。

e.文献类型结构:主要考察图书与期刊的比例、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的比例,以及它们与读者需求相符合程度。

3)藏书利用率

藏书利用率高低是对馆藏质量、馆藏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对于书刊评价标准,借阅率是最基本的反映。通过选定相关种类馆藏资源的读者,在一定时期内跟踪其借阅情况,获得利用率数据,为馆藏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争取馆藏利用率达75%,至少不低于50%。

(三)馆藏评价方法

馆藏评价应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评价指标,尽可能客观、科学地对馆藏资源做出合理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读者评价法

通过对读者对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是图书馆最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

2.流通分析法

通过流通记录分析读者使用馆藏情况,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借阅情形,评价资料易归类分析,评价结果较为客观,但无法反映馆内文献使用情况,造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

3.书目核对法

将馆藏文献与选定的标准书目、核心书目或权威的馆藏目录进行核对,以检查馆藏文献在品种、数量、语种及某些重要著作收藏方面的差异。这是考察本馆藏书对有关学科文献的覆盖率及核心书刊占有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4.统计分析法

主要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统计数据对藏书进行分析和评价。馆藏的绝对规模、各学科类目的馆藏数量、藏书增长量,以及与读者有关的藏书保障率、藏书利用率、图书拒借率和滞架时限等,都可以用数量来描述,进而做出评价。

十二、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沧州市实施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制,构建以沧州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或基层服务点,以“遇书房”城市书吧为延伸服务平台、流动服务车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一)统一编目标准

加入沧州市公共馆服务体系的各级各类图书馆使用统一的文献号码编码规则,并指导实行总分馆馆藏地点命名规则。

(二)文献联合采购

中心馆与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开展联合采购,避免重复购买纸质文献;建设专题特色资源数据库,实现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整合,构建网上统一的馆藏检索体系。

(三)信息交流与培训

中心馆定期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为沧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专兼职业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业务研讨等,为全市范围内的图书馆员素质提升提供支持性服务。

十三、馆藏发展委员会工作机制

(一)工作职责

馆藏发展委员会是本馆馆藏发展的指导和咨询组织,负责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研究,制定或修正采访原则、规划、条例和经费预算,指导馆藏文献信息处置,协调与文献资源建设有关的馆内部门以及和其他图书馆的关系,督促有关业务活动的开展,保证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建设系统的各项功能。

(二)人员组成

专业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一名,由分管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副馆长和馆长兼任委员会正副主任。一般任期3年,可以连任。成员由本馆理事会成员,馆内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馆员、采编组主任及与文献资源建设有关的部门主任组成。

(三)日常运行机制

1.例会制度

馆藏会议一般由委员会主任定期召集,一年不少于两次。一般年初召开制定本年度采选计划,年末总结并对当年工作做出客观评价,重大决议事项召开会议,并上报主管部门核准。会议决议实行多数表决原则,当表决票数相同时,主任有权投决定票。休会期间,可书面征求全体委员意见,由主任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馆长应充分尊重委员会形成的决议,对已派参与例会的人员,应在决策中充分表达本部意见。

2.不定期评价交流制度

馆藏发展委员会负责馆藏发展的具体事务,履行实际文献采选、信息处置职能,在例会和休会期间进行评价交流,监督指导。

3.业务流程

1)馆藏文献采访指导

a.制定采访计划

研究调整本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结合年度经费预算,制定近期计划,提出财务方案。

b.实施采选指导

采选信息收集:采选人员搜集各学科、各主题、各文种、各国家、各发行渠道、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扩大文献选择的范围;搜集权威、常用、适用的文献信息报道;接受出版商、发行商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荐购信息。

采选渠道选择:电子资源外的纸质资源尽可能实行招标采购、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以参加采购团等方式进行集团采购、对读者推荐的重要文献实行临时性采购。

文献实际采选:按照本馆藏发展政策所规定的采访原则、副本标准进行文献购买。

c.其他方式指导:出版物交换、征集或接受捐赠、文献复制、呈缴指导。

2)馆藏文献信息处置指导

a. 日常剔旧:相关业务部门对内容陈旧过时,复本量过多,破损严重、无法修补继续流通或流通率低的文献进行剔旧,统计情况上报委员会。

b. 处置建议:委员会根据馆藏发展政策调整、馆舍条件、读者需求、文献实际情况指导提出文献的相应处置建议。

c. 指导处置:对数字资源、音像制品、缩微制品限定于介质处置;对需要长期保存的、原则上不进行处置的入闭架书库;实行拍卖的情形,经报批处置后留存处置档案。

(六)保障机制

文献采访、馆藏组织、典藏任务主要由采编承担;实体馆藏布局、管理、剔旧和保护由流通、报刊、少儿及其他文献保管部门共同承担;虚拟馆藏布局、管理和维护任务由网络技术承担;馆藏评价由馆藏发展委员会承担。各部门和相应工作人员应加强联系,积极配合,同时做好相关调研工作。

十四、附则

本政策三年修订一次。修订期内若出现:图书馆流通管理体制或藏书布局发生重大改变,或社会信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用户信息需求和使用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须开展非常规修订工作。

本政策由沧州市图书馆馆藏发展委员会制订并监督实施。

2021年5月修订